2024-06-17 15:26:50 | 二手车
——本文系《二师兄研究所》第92期
乘联会数据显示,2023年全年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了2170.3万辆,同比增长5.6%。
要知道,年初乘联会预测的是今年中国车市会零增长,这个表现可以说是超预期了。
那么,那些与汽车产业有关的,是不是都吃到肉了呢?
并没有!
至少,很多汽车经销商不是这样。
1、库存系数降至1.43,但真的一切向好吗?
看经销商的生存状况如何,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指标:库存系数。
这儿展开多聊几句:一般情况下,库存系数在1.8-1.2之间,属于合理范围;库存系数大于1.5,就超过了警戒线;库存系数大于2.5,说明经销商库存过高,经营压力和风险都比较大。
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“汽车经销商库存”调查结果:11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为1.43,低于1.5的警戒线。
这似乎可以说明,汽车经销商的日子有点缓过来了,因为库存系数反应的是经销商资金占用效率、库存去化周期以及抗风险能力。
但这份调查也显示,今年前11个月,仅有6月份和11月份两个月的时间,经销商的库存系数在1.5以下。如果以整年为指标的话,汽车经销商今年的状况不容乐观。
有研究数据显示,2023年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超过50%,是2016年以来亏损比例最高的年份。
这个数字,与2023年8月份《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》中给出的数字基本吻合。
这说明:经过半年的时间,汽车经销商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出现明显改观。
2、双重挤压,汽车经销商也要洗牌?
中国汽车市场目前的经销模式,仍是以4S店为主,但从2017年开始,这种模式就已经压力山大,亏损比例不断提升。
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报告,2020年-2022年的三年时间里,中国共有超过5000家4S店退网。
进入2023年,传统汽车经销商的经营状况更加恶劣,它们受到了双重挤压。
首先是传统燃油车市场的萎缩。
目前大多数传统车企经销商都依靠传统燃油车而存活,但传统燃油车今年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。所谓库存,存的主要就是卖不出去的燃油车。
虽然燃油车的存量依然庞大,但仅靠老用户的日常维护、保养,是很难让4S店持续运转的。
其次,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,抢走了传统燃油车的用户。
经销商一方面需要消化巨大的燃油车库存,另一方面却又很难吃到新能源汽车带来的增量。
那么,传统汽车经销商有没有可能向新能源经销商转型呢?
当然有可能!
但关键是,转型的成本太高了。
首先,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大相径庭,销售、售后模式自然也有很大差别,销售人员培训、技术团队建设、售后服务方式都要进行大调整,这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。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一家
丰田
的大型经销商,会在短期内转型成新能源经销商吗?
很难,因为成本太高,这和丰田很难快速转型成新能源
厂商
是一样的道理。
其次,新能源时代,汽车
厂商
对销售渠道进行了重大调整,传统的汽车经销商就算它愿意转型,可能也没那么多机会。
比亚迪
旗下高端子品牌
腾势
、
仰望
、
方程豹
基本采用直营店模式,海洋网中也有大约20%渠道是比亚迪直营。
除此之外,
特斯拉
、理想、
蔚来
也是直营,
小鹏
汽车采取的亦是“重直营、轻加盟”的模式。
3、2024年经销商会遇到什么挑战?
汽车经销商属于汽车行业的配套,它们的走势与汽车市场的表现息息相关。
2024年汽车市场洗牌将进一步加剧,汽车经销商圈子也会迎来狂风暴雨。
哪些经销商会出现重大危机呢?
这要看明年哪些汽车品牌会率先扛不住!
2023年,
讴歌
、
雷诺
、
Jeep
、
三菱
都已经退出中国市场。但这些只是小角色,属于第一批被淘汰的。
2024年,可能就轮到那些大牌子了。
过去一个多月时间里,
一汽
丰田宣布减产,广汽
本田
宣布进行25年来的首次裁员,
日产
今年一年下滑幅度达到了28.66%。
而这些,还是目前车市中混得比较好的品牌。
至于那些二线合资
厂商
,例如
雪佛兰
、
起亚
、
现代
等等,想一想,你有多久没有听到它们发布重磅新车的消息了?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
2024年传统合资
厂商
的销量规模将会进一步萎缩。今年没来得及或者不舍得“走”的传统经销商,明年可能要下定决心离场了。
4、危中有机,曙光也将在2024年出现?
就像传统汽车
厂商
一样,传统汽车经销商也会转型,2024年,某些翻身机会可能就会出现。
举个例子,从今年下半年开始,传统的经销商模式就悄悄地被不少新能源
厂商
捡起。
7月份,小鹏汽车开放经销商加盟授权;随后,市场又传出了蔚来接触国内头部汽车经销商,将
阿尔卑斯
子品牌交给传统经销商来销售的消息。
再看
零跑汽车
,经销商门店占比高达86%,贡献90%的销量。
更早之前,特斯拉也曾经传出过探索“4S店模式”的消息。
直营店里边也有低效、低质的,加盟店里边也有精英,对汽车
厂商
来说,扬长避短才是最理性的。
随着销量规模的不断扩大,它们或许也将会给经销商带来更多机会。
除此之外,吉利、
埃安
、
长安
、
长城
、
奇瑞
等
厂商
在转型成功之后,也倾向于寻找传统经销商。
新能源市场将在2024年进一步扩容,预计将在1000万辆以上,而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增量或将成为汽车总体增长的全部担当。
这个机会,传统经销商真的抓不住么?
结束语:
旧的不去,新的不来,新能源汽车
厂商
在转型,汽车经销商也在转型。2023年1-11月份,埃安、吉利、五菱、长安、理想的新能源销量都突破30万辆,那么,传统经销商中难道就不会出现几个成功转型的精英吗?
【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二师兄玩车,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易车无关】
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,2023年,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均突破3000万辆,分别完成3016.1万辆和3009.4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11.6%和12%。
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958.7万辆和949.5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5.8%和37.9%,市场占有率达到31.6%,比去年增长了5.9%。
两年前,你能想到这样的结果吗?
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。
但这仅仅是个开始,因为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还不足40%,如果算上存量的话,那么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差距将会更大。
所以,新能源汽车
厂商
还要继续努力。
那么2024年的汽车行业会怎样?如下是我们的10个预测。
1、比亚迪继续高歌猛进,市场份额提升阻力不小
要了解
比亚迪
的强势,只需要记住2组数据。
第一,它2023年累计销量已经突破300万辆大关,同比增长62.3%。
第二,它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上的份额突破了35%。
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比亚迪手握刀片电池、e平台3.0、超级混动DM-iDM-p、易四方平台、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等核心装备,以及王朝、海洋两大系列车型,同时还有
腾势
、
方程豹
、
仰望
等子品牌,除非发生不可逆转的重大变故,否则2024年继续坐稳全球第一当无疑问。
更何况,比亚迪目前在售车型中,部分车型和平台已经老化,2024年很有可能进行更新换代,让销量再上一层楼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竞争对手的实力也在不断提升,甚至在部分技术体验上有赶超之势,它们有能力阻止比亚迪市场份额持续扩大。
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概率会突破1000万辆,但比亚迪的市场份额,有可能会被压制在40%以下。
2、特斯拉低端车型和4680电池或将上车
根据统计,
特斯拉
2023年国内销量约181万辆,刚好完成180万辆的销售目标,全球范围内来看,特斯拉与比亚迪的销量差距在100万辆以上。
要想快速提振销量,特斯拉现在有3件可以做的事情:推出低端车型、4680电池大规模上车、FSD系统快速落地。
但从客观角度来说,FSD系统带来的冲击,可能没有另外两件事情大。
首先,FSD系统没有明确的入华时间表,而且它在美国也存在一定的质疑;其次,FSD系统即便入华,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大规模普及;第三,国内智能驾驶水平并不低,主流
厂商
疯狂内卷,3年前FSD入华,与现在入华,效果是不一样的。
相比之下,低端车型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用户群体,积攒人气,提升关注度,进而获取销量。
而4680电池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,让特斯拉在产品开发、定价时更加从容。
但特斯拉要进行这两个操作,也有一定的难度。
首先,特斯拉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高端形象,推出低端走量车型,会不会影响特斯拉的品牌形象,这是个比较麻烦的问题。
其次,4680电池进度不及预期,主要是受制于松下,那么2024年松下是否就能解决问题呢?
3、合资厂商继续“压力山大”
中国的进口车市场规模比较小,因此国内市场主要是自主与合资
厂商
对决。
2023年中国品牌市场份额达到56%,比去年同期提升4.7个百分点。此消彼长,合资品牌的影响力在逐渐下滑。
合资
厂商
现在的困境,是两方面的。
在燃油车领域,它们的很多市场被吉利、
长安
、
长城
等中国品牌夺走。
在新能源领域,它们现在几乎没有发言权。除了
大众
汽车之外,还没有哪个合资品牌能成功打进主流新能源市场。
如果仅仅是输在销量上,合资
厂商
或许没那么慌,但现在是行业变革期,新能源
厂商
不断蚕食燃油车的地盘,而合资
厂商
暂时还没有找到应对的办法。2023年12月份,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仅为7.4%,正处于“燃油车份额被偷袭,新能源份额又抓不住”的境地。
2024年上半年,
丰田
、
本田
等
厂商
如果还是不能在新能源市场有所改变,那么下半年它们的市场份额将会加速萎缩。
4、价格战仍将延续
从客观角度来说,将汽车行业内的降价简单地称为“价格战”是不太合适的。
燃油车逐渐被淘汰,传统汽车
厂商
被迫以价换量清库存,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。
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,前期规模较小,技术不成熟,成本较高,定价也比较高。但在销量规模扩大、供应链快速完善、技术研发进入收获期之后,成本被快速压缩,终端零售价下降,这是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。
不出意外的话,2024年这些情况还会延续下去。
燃油车已经不太可能再“翻身”,降价求生存将会成为常态,不过今年很多降价的车型都是卖不动的,明年人们熟悉的很多经典燃油车,价格体系也有可能崩盘。
新能源汽车持续向好,成本会进一步下滑,不少车型在上市后就会给出比较亲民的价格。行业变革期,汽车价格难免会受到影响。
5、新势力展开新一轮淘汰赛
过去几年时间里,造车新势力是中国新能源市场上的一支强大力量,它们促进了国内新能源车型的普及,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主导了行业的流行趋势。
但现在的市场形势与几年前不同,除了比亚迪、特斯拉两大巨头之外,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后来居上,转型渐入佳境;来自国家队的岚图、智己等逐渐找到感觉,华为又带来了一大堆装备精良的华为系车型,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。二手车
而主流造车新势力中,只有
理想汽车
月销量稳定在4万辆以上并且实现了盈利,其它新势力月销量多在2万辆以下徘徊,且常年巨额亏损。
这种情况不太可能一直延续,2024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,有那么几家销量萎靡不振的新势力可能会被淘汰。
6、中国品牌内部格局将生变
2023年中国品牌份额不断提升,看上去势头很猛,但并非所有的中国品牌都是春风得意。
譬如前几年人们很熟悉的中国品牌,例如
荣威
、传祺、
名爵
等等,销量其实也在下滑。
行业变革期,受伤的并非只有合资品牌,还有规模较小而且没有搭上新能源快车的中国品牌。
其实就算是在新能源领域,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。
比亚迪自不必说,吉利冲入6万辆俱乐部,
埃安
、长安稳定在月销4万的水平上,长城新能源月销量不足3万,而且缺乏长安深蓝、
吉利银河
、
极氪
、
领克
这种能打的新能源子品牌,此外
奇瑞
的新能源销量也始终在3万辆以下徘徊。
2024年,中国品牌也会开始淘汰赛。但中国品牌的优势在于,它们大多数都能拿出一整套新能源解决方案,这比手足无措的传统合资品牌要强不少。
7、华为系或将持续壮大
2023年下半年以来,带给其它新能源品牌“小小震撼”的,不是特斯拉,而是不造车的华为。
华为的汽车业务已经独立运营,以手中掌握的鸿蒙智能座舱、DriveONE动力平台、ADS2.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等核心装备为基础,筑巢引凤,不断招揽各路合作伙伴。
打,技术上暂时打不过;加入,又不舍得自己的东西,这是很多新能源
厂商
面对华为时的纠结心理。2024年,华为系车型将进一步扩军,这种纠结还会延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。
不过这对华为也不是什么好事儿。
华为宣称不造车已经大半年了,与之达成深度合作的有北汽、奇瑞、
瑞风
、赛力斯、长安等,但赛力斯属于“躺平”,北汽、奇瑞自己新能源表现不佳,因此拿一部分车型出来合作,瑞风则属于“打野”型的,与华为合作的是中大型
MPV
这种小众车型,只有长安达到了华为想要的那种合作。
剩下的吉利、上汽、
一汽
、广汽、
东风
、长城、比亚迪还处在观望中。这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证明,国产主流
厂商
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确比较强,各家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,而且都砸下了巨额资金,很难舍掉自己原来的东西去跟华为合作。
【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二师兄玩车,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易车无关】
生态的竞争规则很简单,就是体量比拼。对于车企来说,现在是继续自己做,还是加入某种生态,貌似已到了抉择时刻。
文 /《汽车人》孟华
3月15日,
零跑汽车
签约,成为华为鸿蒙生态的新成员。截至目前,整车品牌当中,
广汽传祺
、
东风
岚图、零跑、
凯翼
都加入了鸿蒙生态合作。
华为将开放HarmonyOS NEXT(鸿蒙星河版),即给第三方(包括上述4个合作伙伴)开发接口。这看上去很像手机APP开发的玩法。
鸿蒙不止有这几个成员。同一天,华为宣布向
长城
授予HUAWEI HiCar生态产品技术认证证书,这意味着后者将成为第一个将Hi4.0搭载自家产品(可能是
魏牌
摩卡
)。
其余智选车(所谓的“四界”:问界、智界、享界、傲界)和Hi合作模式(
阿维塔
、深蓝、极狐等)的主机厂,前者是明面上的鸿蒙成员,后者则为潜在成员。
截至目前,除了“四界”,华为还抢注了“尊界、擎界、韵界、大界、尚界、幻界、骋界、耀界”等多个中文商标,表明华为仍虚位以待新的合作伙伴。
在苹果车机连同OS(操作系统)事实上夭折之后(如无特殊标明,本文一律指的是广义OS),鸿蒙打破了QNX、安卓车机操作系统内占优的局面,展现出高成长性。
OS与生态的关系
这里面涉及了两个重要概念:一个是OS;一个是生态。
当前,汽车电子-电气架构(E-E)正从分布式向域集中式和中央集中式演进,再往前一步,就是车路云一体化协同,这一步暂时不具备完全实现的物质基础。
现在将E-E设计成面向服务的架构(SOA)很时髦。由下往上,分别为系统软件层、功能软件层、应用软件层、云,前两者构成了广义OS。
OS不仅包含了运行环境,还包含了虚拟化管理、板卡支持、内核、中间件等,还有各种服务软件功能模块,以及安全域管理平面。第三方开发者,就是要将自己做的功能软件,对接到通用框架当中。
在OS的微内核统一之后,就可以打通不同设备的数据流。华为所谓的1+8+N,就是典型的生态。这里面是以手机为核心(“1”),而车机则属于8个围绕手机用户的智能节点之一。
鸿蒙和澎湃,各擅胜场
为什么鸿蒙生态以手机为核心,而非价值更高的汽车呢?原因在于,手机的使用频率最高,软件迭代速度最快,硬件升级最快,而且附加了用户的身份确认授权。
现在,鸿蒙生态俨然成型,余承东表示鸿蒙生态“大局已定”,2024年将成为鸿蒙生态发展最速的一年,多个应用
厂商
(图商、微博、小红书等)都在开发鸿蒙应用。余承东表示,鸿蒙生态设备已突破8亿台。
有意思的是,小米的澎湃OS生态(人车家),号称有8.2亿设备,两者拥有的智能节点,属于同一数量级。这意味着这场比赛有看头,就像拳击手对战要选择同一体重级别的。
澎湃生态同样声称要实现“万物互联”(物联网操作系统),其微内核为Vela系统(和鸿蒙一样,删除了其他硬件驱动、系统服务、文件管理等功能)。
与鸿蒙不同的是,虽然澎湃OS率先在小米新款手机上实现,但澎湃生态并非以手机或车机为核心,而是一种“去中心化”的生态(小米的说法是以“人”为核心)。这是两者在生态构想上最大的不同。而且,澎湃OS脱离安卓,并不彻底。
不管什么生态,存续和扩张的规则,都在于数据打通(无须中间翻译过渡)。手机和车机,可以视为更复杂、功能更强大的IoT设备,数据处理能力更强,做数据分发和采集的中心节点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当前市场上,不止有这两个OS。百度阿波罗OS、
斑马
ALiOS、吉利-
魅族
Flyme OS、
小鹏
XOS(天玑系统),基本设计思想大同小异。
竞争到现在,生态体量更大的无疑占据了优势,这是鸿蒙能持续拉汽车品牌加入自己朋友圈的原因之一。
鉴于小米的澎湃生态拥有同数量等级的节点,
小米汽车
交付后,澎湃生态(雷军只称“人车家生态”)也有望拉拢一批同道,但其前提是小米汽车的销量,必须给力。无法提供成功参照,潜在伙伴不会加入。鸿蒙生态,也是问界销量打开之后,朋友圈才急剧扩大的。
其他OS牵引的生态,声势远不如两者,与其带动的智能节点数量相差两、三个数量级有关。
既然鸿蒙和澎湃生态体量相当,前者在汽车圈能发展出更大朋友圈,一方面,由于鸿蒙进入汽车行业更早;另一方面,华为拥有上游的传感器、芯片、计算平台、云平台、应用软件的一整条产业链,有能力提供完整的中游“双智”(智驾、智能车机)解决方案。无论智选车,还是Hi,主机厂只须在产品层面对接即可,二次开发的工作量很小,推产品很快。这是一个鸿蒙暂时领先的优势来源。
阿波罗走岔了道
这其中,主机厂不是没有过犹豫,极狐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。
极狐率先与华为签订了Hi合作模式协议,第一款车极狐阿尔法T在2020年10月上市。但在智能化领域,极狐在2021年6月又与百度合作,基于阿波罗生态,开发了第一款量产无人车“Apollo Moon”。
3月14日,北汽蓝谷(极狐)和北汽大股东一起,与宁德时代、小米汽车等合资成立“
北京
时代新能源科技公司”,极狐就和小米有了各方共同参股的电芯供应商。将来极狐会不会因此加入澎湃生态,存在未知。
面对鸿蒙生态不断攻城略地,以及澎湃生态虎视眈眈,百度阿波罗在2017年就已发布,赢得了先手。
当时,百度并未做万物互联的生态。阿波罗主要做两个方向:一个是自动驾驶;另一个是车机智能化。实际上,这也是万物互联的“子集”,两个方向的交叉领域,就是智慧交通体系。
阿波罗旗下也网罗了不少合作伙伴,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。走Robotaxi路线的“萝卜快跑”,服务量达到了500万单,在10个城市落地,但仍然无法跑出示范区之外,普通公众缺乏感知。
威马倒闭,岚图转投华为,百度只能寄望于集度,后因资质问题,改为让吉利当大股东的
极越
。和集度以“汽车机器人”(高阶智驾)为卖点不同,极越淡化了这一说法,只提及自己为“智能纯电”,销量不大给力,2024年1-2月销量365辆,可谓惨淡。
这么多年阿波罗发展合作伙伴的进程磕磕绊绊,原因就在于Robotaxi没能做起来,也没拉起市场对百度技术的信心,就是主将不能打,未能提供“入盟”信心。
2018年前,各个车企都拼命挖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高管。百度系和
谷歌
系,成了各家自动驾驶业务的人才库。
百度生态也没做起来,和主机厂倾向于自研没什么关系。阿波罗本身不具备做万物互联的基础,因为旗下的智能节点太少,百度本身不是3C和IT硬件
厂商
。
主机厂现在逐渐发现,单靠汽车品牌,很难组成完整庞大的生态。而生态的竞争规则很简单,就是体量比拼。现在是继续自己做,还是加入某种生态,貌似已到了抉择时刻。
汽车行业竞争到今天这个地步,已经是体系的竞争。制造体系、研产销体系、生态体系,它们之间的共同点,就是“规模为王”,效率优先。单打独斗越来越竞争不过抱团组合的各种生态。
打不过就加入,国产品牌基本上对加入生态,没有太多思想包袱,大不了“小号”先行,试探一下组团效果。
跨国车企在华业务,虽然有品牌出资与中系品牌打造了技术合作平台,但尚无加入“生态”的打算。这导致各方的竞争,完全不对等,甚至不在同一个层面上。
如果“生态”这条路就是未来汽车业态的主流,那么跨国车企的加入,也只是时间问题。除了主导权问题,后者还要顾虑全球业务对表的监管麻烦。如果继续拖延下去,结果不言自明。【版权声明】本文系《汽车人》原创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【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,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与易车无关】
2023-11-28 16:32:54
2024-02-18 11:29:44
2023-11-28 16:32:35
2024-06-17 05:32:07
2024-06-17 05:08:54
2024-06-17 04:10:50